• CAR-T治疗全程护理指导

    CAR-T治疗全程护理指导

    前言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已成为复发难治血液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增加,临床医护对CAR-T治疗相关毒副作用及临床的防控措施愈发重视,CART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及护理干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NO.1  清淋预处理1目的:清除体内正常的淋巴细胞,消除免疫抑制因素,创造一个有利于CAR-T细胞扩增的免疫微环境。2常用方案: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5至-3天)另外,许多药物也已被用于清淋预处理,包括依托泊苷和苯达莫司汀等。3护理要点全血细胞减少 化疗后第7-10天,患者的血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均在逐渐下降。此时护理须注意:‍ ①血小板下降当血小板<50x109/L,使用软毛牙刷进行刷牙,预防牙龈出血;动作轻柔,避免磕碰。当血小板<20x109/L,绝对卧床休息,预防跌倒、坠床。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淤血,瘀斑等;不揉眼睛,不抠挖鼻孔,预防出血。 ②血红蛋白下降随着血红蛋白的下降,患者常表现乏力,食欲减退,此时需要关注患者主诉。家属在旁陪护,避免发生跌倒,坠床。 ③中性粒细胞下降预防感染中性粒细胞<0.5x109/L,启用无菌层流床。此时患者需要消毒饮食,并做好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指导:口腔护理进食后,先用温水漱口,再用氯已定、碳酸氢钠交替漱口,按以下三部曲:一含:将20ml漱口水含于口中;二漱:鼓腮连续10次,使漱口液充分冲击两侧颊部和两侧牙齿缝隙;用舌头当一个软毛牙刷,舌尖反复舔砥两侧颊部,有顺序地逐个舔砥牙齿和上腭、口腔底部前端;张口仰头含漱,通过液体振荡冲刷颊部、口腔底部、咽部扁桃体等隐蔽处;三分钟:按上述步骤反复多次进行,连续三分钟。注意:如口腔红肿疼痛,请立即告知护士。 肛周护理每晚或便后用稀释碘伏水、高锰酸钾温水坐浴15分钟,水温不宜太烫。方法:将坐浴架移至床旁,将臀部全部浸入溶液中,身体前倾45°,可趴在床边。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如出现便秘、粪便干硬时,不可过度用力排便,以免损伤肛周黏膜。可遵医嘱口服乳果糖,麻仁润肠丸或外用开塞露、甘油灌肠剂等辅助通便。个别患者化疗后会出现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容易刺激肛周黏膜。此时关注排便颜色及肛周黏膜情况,做好肛周护理。中性粒细胞低下时,还需要做好眼睛、鼻腔护理,不要用手揉眼睛,抠挖鼻孔。 NO.2 CAR-T细胞输注细胞输注分为:1.袋装细胞制剂:静脉滴注。2.针剂细胞制剂:缓慢静脉推注。1输注流程:提前30分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抗过敏药物,心电监护;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至床旁进行细胞输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并严密监测病情;输注后心电监护1小时;回输后严密监测体温变化,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务人员;如患者输注的是复苏后细胞,因冷冻液中的二甲基亚砜,呼出的气体会有一种熟玉米的气味。输注过程中,可将床头摇高20-30度,指导患者鼻呼吸,嘴呼气,促进排泄物的挥发。 2CART细胞治疗的不良反应短期(输注至+28天)并发症CRS、ICANS、感染、肿瘤溶解综合征中期(+28天至+100天)并发症感染、CRS、B细胞再生障碍、低丙球蛋白血症、乙肝病毒再激活、移植物抗宿主病晚期(+100天至长期随访)并发症长期血细胞减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感染、第二肿瘤 NO.3 CAR-T细胞输注后护理1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CRS是CAR-T细胞接触带有肿瘤抗原的细胞后大量增殖,并对肿瘤细胞大量杀伤,在此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形成细胞因子风暴,对患者身体造成系列性相关损害的综合征。CRS发生率30~100%,3级到4级CRS发生率介于10~30%。CRS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如下图:其中常见不良反应:发热、低血压、低血氧、肿瘤压迫症状等。 ①高热的护理发热是 CRS 最早的临床表现,常发生在输注细胞后的第7天(0-14d),可持续1-10天。护理要点: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当体温≥37.5℃时应立即汇报医生,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可使用冰帽,冰袋物理降温,物理降温需关注患者主诉,防止冻伤。退热过程中,患者大量出汗,嘱患者多饮水。关注血压,预防血容量不足。遵医嘱抽取血标本,排除感染性发热。注意:不要私自口服降温药物。 ②低血压的护理关注患者主诉,如有头痛,头晕及时告知护士。如患者改变体位宜缓,幅度宜小,做好三个30s,卧位向坐位过度停30s,在床边坐30s,站立时扶固定物站30s;避免突然猛起,猛坐,以防跌倒。在患者退热期注意出汗情况,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防止低血容量引发的低血压。准确记录出入量,了解患者出入是否平衡。 ③低血氧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血氧指标;听取患者主诉,如患者有胸闷,气促,憋气,立即告知医生;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轻度缺氧患者给予鼻导管吸氧;中度缺氧患者给予面罩吸氧;给氧效果不佳者可给予高流量、呼吸机辅助呼吸。 ④肿瘤病灶水肿的护理  肿瘤病灶水肿是CART细胞回输后肿瘤病灶发生一过性炎性水肿的反应。一般在CART细胞回输后3-5d,持续7-10d。 护理要点:1.了解患者肿瘤侵犯部位;2.准确记录出入量,便于精准治疗;3.关注患者焦虑情绪,给予耐心安抚,减轻心理不适;4.患者诉疼痛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对症处理。 2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ICANS 是CAR-T细胞输注第二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报道不一(12%-55%)。常发生CAR-T细胞输注后6天(1-34天),临床多见 CRS消退的同时或之后,持续时间通常2-9天。主要表现为头痛、失语、震颤、肌肉痉挛、幻觉、意识水平改变、认知功能受损、运动减弱、癫痫或脑水肿等。 护理要点:①意识观察:当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受损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根据患者语言反应、睁眼反应、运动反应来区分意识障碍的程度。医护每日进行ICE的评分,询问患者年、月。所在城市及医院名称;让患者说出物品的名称,比如闹钟,钢笔和按钮;遵循指令,如伸出两个手指、闭眼睛和伸舌头;写一个完整的句子;以10为间隔,从100倒数到1。从而了解患者的认知功能是否正常。 ②癫痫发作的处理癫痫发作的先兆期:患者可能会出现眩晕,心悸,身体局部抽动,不真实感等。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注意患者输注CAR-T细胞后,将压舌板放到触手可及处。癫痫抽搐发作期:患者会突发神志不清,牙关紧闭,身体僵直,此时要正确使用压舌板,从患者臼齿放入,避免舌后坠,舌咬伤。发生抽搐立即通知医护,由医护给予紧急处理。 3活动指导通过锻炼可以让身体保持更好的状态,也更有利于病情的康复。血项正常,可下地活动的患者,鼓励每日进行散步、打太极等有氧运动。对于卧床或使用层流床的患者,可进行上臂运动,运动时从两侧伸臂,双手从头接触到耳,反复3次;下肢运动为患者取卧位,屈伸腿部并抬高至60°后放下,重复5次后换腿动作。锻炼时间:建议每日4次,每次20-30分钟,具体以身体感觉不劳累为主。034心理护理CAR-T治疗主要针对复发难治血液病患者,患者反复经历多次放、化疗未缓解,容易出现消极、悲观的心理。且对治疗效果及相应并发症不太确定,容易出现缺乏信心的心理。此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安抚和鼓励。增强其治疗信心,消除悲观、紧张、焦虑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 正确识别、有效监测和加强预防并发症的管理,对减少和降低CAR-T治疗毒性反应的发生率至关重要,可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2024-12-13
  • 汇聚学术新力,擎启免疫未来丨高博医学论坛·第五届北京高博血液肿瘤免疫治疗学术交流会圆满召开

    汇聚学术新力,擎启免疫未来丨高博医学论坛·第五届北京高博血液肿瘤免疫治疗学术交流会圆满召开

    硕果盈秋,万物竞秀。10月18日,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北京健康促进会共同主办,北京高博医院承办的高博医学论坛·第五届北京高博血液肿瘤免疫治疗学术交流会在京盛大召开。 本届大会汇聚了国内外血液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众多权威专家与青年学者,根植基础研究,立足临床实践,放眼科研前沿,围绕免疫治疗从血液肿瘤的精准突破与临床成熟,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的多维拓展与机制探索,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生动描绘了免疫治疗在精准医学时代的广阔前景与深远价值,呈现出一场思想交锋与智慧汇流的学术盛宴。截至目前,大会的线上累计观看量已突破46万人次。  开幕致辞以初心致敬时代,以实干共赴未来  会议伊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院所长程涛教授首先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长期致力于血液学与免疫治疗事业的同道们致以诚挚敬意。他指出,以CAR-T为代表的新一代细胞免疫疗法,正深刻重塑血液肿瘤的治疗版图,不仅为难治复发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命希望,也正推动血液学从经验医学迈向精准与智能的新时代。近年来,我国血液学界在该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斐然,已跻身全球第一方阵,无论在基础机制研究、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还是在产品研发与临床应用的全链条环节,中国学者都展现出卓越的原创力与国际竞争力。展望未来,期望各位同道永葆医学初心,坚守科研理想,携手时代脉搏,共同推动中国血液学科在免疫治疗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与突破。  高博医疗集团CEO郑晓宇先生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长期以来给予高博医疗集团大力支持的各级领导、同道与合作伙伴致以衷心感谢。他表示,近年来,高博医疗集团的血液学团队秉持创新与担当精神,攻坚克难、勇于突破,在血液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与引领性的成果,逐步构建出一套具有“高博印记”的治疗体系与技术路径,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切实的希望与显著的改善。未来,高博医疗集团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创新,与全球血液学界携手同行,在科学发现与临床突破的交汇处续写新的篇章,为世界血液疾病患者带去更可及、更可负担的治愈希望。  北京高博医院潘静主任主持会议开幕式。 主题报告聚焦免疫力量,共话创新征程  美国麻省总医院BenjaminPuliafito博士以题为“What’sthenextCAR-TproductforMMafterBCMACAR-T”的主题报告正式拉开本次会议的帷幕,从国际前沿视角出发,系统回顾了当下BCMA靶点CAR-T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进展与应用经验,全面解读了BCMACAR-T的耐药关键机制,并重点阐述了BCMA之后新一代靶点的研发方向与战略布局。他同时剖析了在多靶点协同构建、细胞功能优化及毒副反应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展示了其团队在产品迭代与机制探索上的卓越成果,为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持续创新与未来探索提供了深刻启迪与前行力量。  潘静主任主持本场主题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徐燕教授、北京高博医院胡凯主任参与本场主题讨论。   潘静主任带来《免疫治疗时代下的异病同治》主题报告,全面回顾了免疫治疗在血液肿瘤领域的发展历程与关键突破,深入解析了免疫治疗跨病种应用的最新理念与实践路径,并重点分享了团队在多元化CAR-T靶点探索、免疫诊疗体系构建及多病种协同研究等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与成果,为推动免疫治疗的多维拓展与临床转化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实践范式。  高博医疗集团上海闸新/力泉医院王椿教授主持本场主题报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梅恒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苏毅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黄亮教授参与本场主题讨论。  昌平实验室资深科学家、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生物制品临床部部长高晨燕教授分享了《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从研究设计、质量控制与数据转化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我国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规范化与国际化进程,深入解析了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与质量保障路径,为推动我国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思路。  北京高博医院张波教授主持本场主题报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海燕教授、北京大学侯艳教授、高博医疗集团战略顾问郭彤博士参与本场主题讨论。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王晓冰教授以“AllogeneicCARcelltherapyforrefractoryautoimmunediseases”为题,系统分享了CAR-T技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难治性自身免疫疾病中的最新探索与实践成果,深入剖析了其在调控异常免疫反应、重建免疫平衡及改善临床结局方面的潜在机制与前沿进展。CAR-T疗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潜在价值与广阔前景,为相关领域的持续创新与临床转化带来了前瞻布局与创新引领。  北京协和医院赵久良教授主持本场主题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易海教授,北京高博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黄彦弘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钱君岩教授参与本场主题讨论。  高博诊断中心白雪娟教授带来了《多色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在CAR-T治疗中的应用》,详细解读了多色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在血液肿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CAR-T细胞特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深入解析了其在揭示免疫微环境构成、功能状态及细胞间相互作用中的关键作用与独特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工具,也为CAR-T治疗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和机制探索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高博诊断中心郭丽改主任主持本场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金勇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聂波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史明霞教授参与本场主题讨论。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冯晓明教授以《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进展》为题,从信号转导、代谢调控及免疫逃逸机制等关键方向切入,系统梳理了免疫治疗的核心科学命题,并结合团队在多元化CAR-T疗法中的最新成果,分享了多项具有原创性的科学见解,为拓展免疫治疗的理论边界与创新路径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依据。  北京大学医学部、高博诊断中心高子芬教授主持本场主题报告,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吴国才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刘晨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医学中心张昂教授参与本场主题讨论。  中国药科大学言方荣教授作《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试验设计》主题报告,结合真实病例与系统实验数据,深入解析了临床试验设计在免疫治疗领域中的关键原则与实践路径,并以严谨的设计逻辑、完善的评价体系及循证的临床证据为支撑,构建出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创新临床研究范式,为免疫相关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洪小杨教授主持本场主题报告,高博临床研究中心贺晴教授、上海医药集团田正隆博士、高博临床研究中心陈辰博士参与本场主题讨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曹阳教授分享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与CAR-T的优化结合》主题报告,结合团队的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CAR-T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灵活结合的多种临床策略,展现了其在提升疗效与改善患者预后的综合优势,并深入探讨了不同治疗阶段中免疫重建、复发防控及安全性管理的关键要素,为优化CAR-T与移植协同模式、完善治疗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潘静主任主持本场主题报告,高博医疗集团上海闸新医院/力泉医院朱骏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杨教授参与本场主题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江传和教授以《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CAR-T细胞疗法探索》为题,从全球CAR-T在T细胞肿瘤领域的前沿探索出发,聚焦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治疗最新进展,分享了多个早期临床试验的阶段性成果与安全性观察,揭示了CAR-T疗法为复发难治性PTCL患者带来的全新治疗契机,为推动T细胞免疫治疗的持续创新与精准转化注入了新的思考与动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秦茂权教授主持本场主题报告,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陆晓茜教授、安徽省立医院朱小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罗成娟教授参与本场主题讨论。  高博医疗集团上海力泉医院李肃主任带来了《MM的CAR-T细胞治疗及经验分享》,结合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从全程管理、策略优化、复发防控等多个维度,系统总结了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CAR-T治疗的关键策略与管理要点,为构建更高效、更安全的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体系提供了重要思路与实践启示。  北京高博医院护理副院长、北京高博博仁医院行政副院长兼护理部主任陈凤英主持本场主题报告,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文瑞婷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莫晓冬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陆海洋教授参与本场主题讨论。   北京高博医院吴小圆护士长以《预测模型在异体CAR-T护理中的应用与探索》为题,介绍了异体CAR-T治疗的全流程护理管理实践,系统阐述了从治疗前评估、细胞回输、并发症防控到出院随访的全周期护理策略,全面分享了团队基于临床数据的预测模型在异体CAR-T护理中的探索与应用,为异体CAR-T治疗护理的标准化与科学化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血液病护理管理的创新和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振芳教授主持本场主题报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石栋融、高博医疗集团上海力泉医院孔娟、北京高博医院陶秀艳三位护理专家参与本场主题讨论。   北京高博医院周胜男医生作《T系CAR-T的免疫治疗》专题报告,通过分享团队多个典型病例,生动而详实地展示了T系肿瘤CAR-T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与探索成果,深入呈现了CAR-T治疗在疗效评估、毒性管理及疗程优化等方面的经验与思考,展望了T系肿瘤免疫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推动CAR-T技术的临床应用与持续创新贡献了前瞻思考。  北京高博医院李一粟教授主持本场主题报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方拥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汤燕静教授、北京高博医院凌卓君医生参与本场主题讨论。 结语 在诸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与思想交汇中,第五届北京高博血液肿瘤免疫治疗学术交流会圆满落下帷幕。潘静主任在闭幕致辞中向莅临现场及线上参与的各位专家、同仁与朋友们再次致以诚挚的感谢,并对大家的学术分享与智慧贡献表达由衷的敬意。 她同时表示,免疫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速度,悄然重塑血液肿瘤的诊疗格局,开启一个精准、高效、智慧融汇的医学新纪元。未来,高博血液肿瘤与免疫治疗团队将一如既往,以探索者的初心与实干者的恒心,与多方同道携手并进,持续深耕科研与临床的交汇地带,让创新在真实世界中生根、结果、绽放。愿科学的火种穿透未知的边界,在每一次探索中闪耀,为更多生命点亮希望的微光。 (专家排名不分先后,按汇报出场次序排列)

    2025-10-20
  • CSCO 2025丨盛锡楠教授:EV-302研究长期亚组解读!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为全人群及不同特征的亚组人群带来持续生存获益

    CSCO 2025丨盛锡楠教授:EV-302研究长期亚组解读!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为全人群及不同特征的亚组人群带来持续生存获益

    2025年9月10日至14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济南隆重召开。9月12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以口头发言的形式介绍了EV-302研究的长期亚组分析结果,重点探讨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晚期尿路上皮癌(UC)不同亚组患者中的生存获益与安全性表现,引发临床广泛关注。 基于此,本报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盛锡楠教授进行专访,深入解读EV-302研究长期亚组分析的数据详情,并围绕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药物安全性、临床试验对晚期UC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等话题展开阐述。  聚焦亚组: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为不同特征LA/mUC患者提供持续生存获益 Q1本次CSCO年会期间,您带来了EV-302研究中临床比较关注亚组的长期随访结果,请您介绍一下本次公布的数据详情,您如何评价这些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您对一线临床医生有何建议?盛锡楠教授:在2025年CSCO年会期间,我们公布了EV-302研究临床关注亚组的长期随访结果,这一结果此前已在2025年ASCO会议上进行过报告,本次再度发布进一步凸显其重要临床价值。 2023年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大会公布EV-302研究初期结果,随访17.2个月的数据显示,与传统化疗相比,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治疗方案无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还是中位总生存期(mOS)近乎翻倍,客观缓解率(ORR)也显著改善[1]。基于此,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改写了晚期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的格局,其相关适应症也已在国内获批。 除了初期数据外,EV-302研究长期随访结果同样值得关注,因为长期随访观察能够带来更丰富的临床信息及不同基线人群的疗效差异。本次公布的长期亚组随访结果,重点聚焦两大方面:一是肿瘤原发部位,即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与下尿路尿路上皮癌;二是疾病转移特征,包括仅淋巴结转移、内脏转移与特殊部位转移(如肝转移)。在亚洲患者中UTUC占比高达30%–50%,在全球III期EV-302研究亚洲人群中以及国内多项临床研究中,UTUC占比均为50%。然而,国际临床研究的结果是否同样适用于UTUC人群,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亚洲医生尤为重要。此外,转移特征的差异也直接影响治疗决策与预后,如仅淋巴结转移者通常预后较好,而肝转移患者往往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 基于EV-302研究2.5年随访数据,针对尿路上皮癌的发病部位、是否仅淋巴结转移、是否肝转移等亚组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与化疗组相比,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治疗在UTUC、仅淋巴结转移、内脏转移、肝转移亚组中显示出持续的mPFS和mOS获益。 mPFS分别为12.3个月(vs6.2个月,HR0.542)、22.1个月(vs8.3个月,HR0.473)、10.4个月(vs6.2个月,HR0.477)、8.1个月(vs6.0个月,HR0.548)(图1和图2)[2]。 图1肿瘤原发灶为上尿路和仅淋巴结转移患者的mPFS 图2内脏转移和肝转移患者的mPFSmOS分别为36.5个月(vs18.3个月,HR0.538)、未达到(vs24.4个月,HR0.512)、25.7个月(vs13.5个月,HR0.505)、19.1个月(vs10.1个月,HR0.556)(图3和图4)[2]。  图3肿瘤原发灶为上尿路和仅淋巴结转移患者的mOS 图4内脏转移和肝转移患者的mOS 从数据来看,各亚组比风险比(HR)处于0.47-0.56,一致提示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显著降低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证实其在全人群中的治疗优势。需指出的是,各亚组的获益程度因发病部位及转移类型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用于肝转移患者,显著优于化疗,无疑为这类预后较差的患者带来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治疗进步。 总体而言,本研究结果为临床一线治疗的选择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不同原发部位、转移状态等因素可在临床决策中予以综合考量。本研究结果强有力地支持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在不同特征的晚期UC患者中作为一线标准治疗的有效性与普适性。这些数据不仅回应了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也为推进晚期UC的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共识护航:ADC不良反应可分级、可管控 Q2作为《尿路上皮癌抗体偶联药物临床应用安全共识》的主要撰写人,您认为ADC的总体安全性如何?基于本次关注亚组长随访的安全性数据,您如何评价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治疗在总人群和关注亚组的安全性?盛锡楠教授:以维恩妥尤单抗为代表的ADC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方案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改变了晚期UC治疗格局。与传统化疗或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相比,ADC凭着新型作用机制,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也愈加受到关注。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我们对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处理经验较为丰富,而对皮肤毒性、神经毒性等新型不良反应较为陌生,必须特别关注并妥善处理,以确保在可控范围内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基于此背景,我们结合国内外ADC药物的临床研究数据,联合全国专家编写了《尿路上皮癌抗体偶联药物临床应用安全共识》,旨在对各类不良反应进行系统分类,并依据累及器官部位与严重程度,为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师,提供了简明、实用的不良反应管理路径,以规范ADC药物的合理与安全使用。 从EV-302研究的数据来看,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确实表现出优异的疗效,在总人群及临床关注亚组中均显示出良好、可控的耐受性,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与管理经验的增加,这些特殊的不良反应如皮肤毒性、神经毒性等现已较既往更好管理。为了在临床实践中安全地管控ADC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建议依据共识所确立的处理原则,明确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与管理路径,同时重视多学科协作(MDT)模式,这不仅包括肿瘤领域的MDT,还应组建专注于不良反应管理的MDT团队,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规范的治疗保障。 突破困局: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引领晚期UC治疗新时代 Q3通过临床试验(如EV-302研究等)的数据,如何能更好的帮助到临床实践,请谈谈您的想法或感受?盛锡楠教授:一种新药能否真正改变临床实践,不仅取决于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药物能否满足当前的临床需求。在过去几十年中,尿路上皮癌长期局限于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尽管化疗初始有效率较高,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mPFS只有约六个月,mOS仅在一至两年之间,与其他泌尿系统肿瘤(如晚期肾癌或前列腺癌)mOS接近五至十年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正因如此,UC领域亟需更有效、更丰富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ADC与免疫联合疗法的出现,为UC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疗效突破。EV-302研究长期随访数据显示,与化疗组相比,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疗效数据实现翻倍,mOS从15.9个月延长至33.8个月(HR0.51),死亡风险降低了49%;mPFS则从6.3个月延长12.5个月(HR0.48),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52%[3]。EV-302研究亚洲亚组最新数据同样惊艳,亚洲患者呈现更突出的生存获益趋势: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mPFS长达23.8个月,为化疗组(6.3个月)的近4倍;mOS尚未达到,化疗组仅为18.0个月[4]。无论总人群还是亚洲亚组,如此大幅度的生存改善充分验证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的临床价值。 这类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新方案的优越性,也直接促进了临床实践的转变。因此,无论是开展临床研究,还是推广新治疗方法,其根本都应立足于回应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切实提升患者的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唯有在这些方面取得实质进步,新的治疗策略才能通过临床验证,并最终改变治疗格局,真正惠及患者。 结语 本次EV-302研究的长期亚组分析结果再次证实,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凭借显著的生存改善和良好的耐受性,持续为不同特征的晚期UC患者带来全面获益。展望未来,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将深刻改变中国晚期UC的临床实践,为更多患者提供获益机会,推动中国UC精准治疗迈向新高度。

    2025-10-20
  • 全球首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郭军/盛锡楠教授团队尿路上皮癌临床研究突破性成果

    全球首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郭军/盛锡楠教授团队尿路上皮癌临床研究突破性成果

    2025年10月19日,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泌尿肿瘤内科郭军/盛锡楠教授团队设计主导的全球首个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s,ADC)用于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疗的随机对照3期临床研究“DisitamabVedotinplusToripalimabinHER2-ExpressionAdvancedUrothelialCancer”的阳性结果正式发布于国际医学顶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并由郭军教授同步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大会(ESMO)主席论坛进行口头报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这项研究(研究代号:RC48-016,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5302284)是全球首个针对尿路上皮癌采用抗HER2-ADC疗法的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抗HER2-ADC治疗药物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抗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疗法,相较于传统化疗用于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晚期尿路上皮癌的疗效与安全性。  国际医学顶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截图 研究背景 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参与细胞增殖和存活信号的调控,其扩增或过表达可能导致肿瘤细胞侵袭性增强。尿路上皮癌是仅次于乳腺癌与胃癌的HER2高表达瘤种,一直以来HER2被认为是尿路上皮癌潜在的治疗靶点,但既往开展的一系列靶向HER2的疗法均未在尿路上皮癌领域取得突破。 郭军/盛锡楠教授团队前期采用针对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维迪西妥单抗,在既往化疗以及免疫治疗失败的晚期尿路上皮癌开展了维迪西妥单抗单药的I/II期临床试验,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肿瘤学权威杂志《临床癌症杂志》(ClinicalCancerResearch)与《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ShengX.etal.ClinCancerRes2020,ShengX.etal.JClinOncol2024.),并推动全球第一个针对HER2阳性尿路上皮癌的疗法的国内获批上市,改变了中国晚期尿路上皮癌后线治疗的现状。 在2025年3月,国际肿瘤学权威杂志《肿瘤学年鉴》(AnnalsofOncology)发布了郭军/盛锡楠教授团队采用抗HER2-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与抗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的联合疗法用于晚期尿路上皮癌的I/II期临床研究的突破性结果(ZhouL.etal.AnnOncol2025),该研究为抗HER2-ADC药物联合免疫用于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团队设计主导了抗HER2-ADC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疗法与化疗对照用于HER2表达晚期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的随机对照3期临床研究。 研究设计 该项临床研究是一项在中国开展的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3期试验,旨在对比维迪西妥单抗与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方案与一线化疗方案(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化疗)用于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HER2表达(定义为经中心实验室免疫组化检测HER2表达为1+、2+、3+)的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筛选合格的受试者根据顺铂耐受(耐受vs不耐受)、HER2表达(IHC1+vs2+/3+)以及内脏转移(有vs无)等分层因素,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维迪西妥单抗与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疗法组,或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化疗组接受相应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IndependentReviewCommittee,IRC)评价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与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次要研究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客观有效率以及安全性。 RC48-016研究的主要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截至2025年3月31日,本研究共对811例受试者进行筛选,共有484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入组,分别有243例与241例接受联合治疗组或化疗组,两组受试者的基线特征相当,两组HER2(2+或3+)的比例分别为77.4%与78.0%。截至数据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18.2个月,联合治疗组仍有37.4%受试者接受治疗,而化疗对照组为0。 主要研究终点-无进展生存期方面,基于独立影像学评估,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13.1个月vs6.5个月,HR0.36,95%CI:0.28-0.46;p<0.001),生存期方面,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可显著延长总生存期(31.5个月vs16.9个月,HR0.54,95%CI:0.41-0.73;p<0.001),整体临床试验结果达到本试验的主要终点。 RC48-016研究主要研究终点:联合治疗组较化疗对照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上图)与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下图)双终点达到显著差异 次要研究终点方面,独立影像评估的客观有效率两组分别为76.1%与50.2%,中位疗效持续时间两组分别为14.6与5.6个月,既定亚组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一般情况、原发病灶起源部位、内脏转移、HER2表达、铂类耐受等不同亚组均能从联合治疗中获益。  安全性方面,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所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但治疗相关的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分别为55.1%与86.9%,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两组发生率分别为28.4%与40.5%。 研究结论 该研究是全球范围内尿路上皮癌抗HER2治疗领域首个开展的确证性随机对照3期临床研究,其结果将改变临床实践,并使得我们国家在尿路上皮癌抗HER2治疗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同时这也是采取国内肿瘤治疗原创方案首次刊发于医学顶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在既往未接受系统治疗的HER2表达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中,抗HER2-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与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对比标准化疗可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同时具有可控的安全性。上述结果支持抗HER2-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与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可以用于HER2表达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一线治疗。 本研究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郭军/盛锡楠教授团队设计主导,全国76家中心共同参与。郭军教授为通讯作者,盛锡楠教授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周爱萍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曾龚谦、张崔建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ShengX,ZengG,ZhangC,etal.DisitamabVedotinplusToripalimabinHER2-ExpressionAdvancedUrothelialCancerQ.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25;DOI:DOI:10.1056/NEJMoa2511648.

    2025-10-20
  • 会议通知丨聚焦CAR-T免疫治疗新格局,第五届北京高博血液肿瘤免疫治疗学术交流会报名中!

    会议通知丨聚焦CAR-T免疫治疗新格局,第五届北京高博血液肿瘤免疫治疗学术交流会报名中!

    随着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医学已进入以细胞治疗为代表的新时代。CAR-T细胞疗法作为免疫治疗的重要分支,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突破性进展。其通过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以特异性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实现了高度靶向性和显著疗效。同时,CAR-T细胞疗法在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探索性研究中亦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拓展治疗边界提供了新的可能。 随着真实世界证据的逐渐积累,CAR-T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总体处于可控范围。与此同时,双靶点CAR-T、增强型结构以及新一代工艺平台不断涌现,使得这一前沿疗法正加速向更多人群和更广适应证迈进。 然而,技术的快速进步也带来了新的课题,不同肿瘤类型及患者个体间的分子特征差异决定了治疗方案需基于靶点及疾病机制不断优化,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进一步降低风险、提升可及性,这已成为当前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核心关注。 在此背景下,第五届北京高博血液肿瘤免疫治疗学术交流会将于2025年10月18日(星期六)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将围绕CAR-T细胞治疗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展开,重点聚焦基础研究、创新转化及多学科综合应用,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CAR-T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持续发展与协作创新。 会议将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及临床一线学者,就以下热点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 免疫治疗时代的综合治疗策略· CAR-T临床试验的设计与管理· 血液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AR-T治疗与实验室监测·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CAR-T联合应用· 异体CAR-T的探索与前景· CAR-T患者全程护理与支持 我们诚挚邀请广大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领域同道积极参会,共襄盛会,共同探讨CAR-T细胞治疗的前沿与未来。 会议日程   嘉宾阵容  

    2025-10-15
  • CSCO 2025 指南解读丨崔传亮教授:一线引领+全面布局,维恩妥尤单抗引领UC迈向无瘤长生存时代

    CSCO 2025 指南解读丨崔传亮教授:一线引领+全面布局,维恩妥尤单抗引领UC迈向无瘤长生存时代

    2025年9月10日-14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济南隆重举行。12日上午,2025版《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重磅发布。本次更新的最大亮点是维恩妥尤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由一线治疗II级推荐升级为I级推荐(1A类证据),夯实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作为我国晚期尿路上皮癌(UC)一线标准治疗的地位。 基于此,本报特邀CSCO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秘书、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崔传亮教授进行专访,分享CSCO指南特色,解读本次UC指南的更新亮点,并展望UC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突破机遇。现整理精粹,以飨读者。  CSCO-UC指南迎来“革命性”更新,维恩妥尤单抗一线方案助力长生存 Q1您一直负责指南内科部分的更新,请系统介绍一下2025版CSCO-UC指南系统治疗部分的更新亮点及重点?这些更新对于我国UC临床实践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崔传亮教授:从疾病整体视角看,尿路上皮癌的内科治疗自2023年以来出现了里程碑式突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向是“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联合免疫治疗”成功跻身晚期一线治疗,EV-302研究作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之一,为以维恩妥尤单抗为代表的ADC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循证证据。 EV-302研究是一项全球性、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886例符合条件的初治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LA/mUC)患者,1:1随机接受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或者传统化疗[1]。研究入组人群覆盖广泛,涵盖不同原发部位(上尿路和下尿路)、疾病转移部位(内脏转移或仅淋巴结转移)、PD-L1阳性(CPS≥10)或阴性(CPS<10)、是否肝转移、无论铂类耐受状态,包含欧美及亚洲患者群体,中国深度参与其中,因此EV-302研究结果对我国乃至全球LA/mUC患者“全人群”具有普遍适用性,充分体现了研究的高度代表性与临床实践指导价值。 2023年ESMO大会上,EV-302研究的全球数据首次公布,极大提振了领域治疗信心。结果显示[1],中位随访17.2个月(约1.5年),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可使LA/mUC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OS)较化疗组获益翻倍(mPFS:12.5个月vs6.3个月;mOS:31.5个月vs16.1个月),全面革新了LA/mUC的一线治疗格局。 2025年ASCO-GU大会更新的中位随访2.5年数据[2]则将mOS进一步推高至33.8个月(vs.15.9个月,HR0.51),证实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具有“革命性”的疗效持续获益。 2025年ASCO大会,亚组分析进一步证实,不论原发肿瘤部位、顺铂耐受性、疾病状态或PD-L1表达水平,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均可保持一致的生存获益,夯实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适用于LA/mUC患者“全人群”的重要地位[3]。同时,研究者进一步对EV-302研究中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治疗有应答的患者进行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24个月时维持完全缓解(CR)的比例高达74.3%,提示该方案在缓解比例与深度持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助力近三分之一的初治LA/mUC患者迈向无瘤长生存时代。 值得强调的是,2025年8月公布的EV-302研究亚洲亚组数据尤为亮眼。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可将mPFS从6.4个月延长到23.8个月,为化疗的近4倍,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63.3%;mOS尚未达到,死亡风险显著降低67.4%;ORR高达72.2%,其中CR高达41.1%,为化疗的两倍以上[4]。这些获益不仅与全球总体人群保持一致,更在数据上呈现更优的趋势。  图1EV-302研究亚洲亚组中位随访2.5年mPFS和mOS获益 基于上述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及包含中国人群在内的研究数据,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于2025年1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LA/mUC成人患者一线治疗,显著改善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治疗方案在中国的可及性。 在本次《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中,最重磅的更新内容是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作为一线治疗选择升级为I级推荐(1A类证据),意味着中国指南与NCCN、ESMO等国际指南实现全面接轨,进一步巩固了维恩妥尤单抗作为LA/mUC一线标准治疗的地位。 ADC精准打击协同免疫“精益求精”,围手术期应用有望提升缓解率 Q2ADC药物是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您认为ADC药物的优势是什么?对其在UC领域的治疗角色,您有哪些期待?崔传亮教授:在UC治疗领域,传统化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ADC药物的出现实现了对治疗人群的精准筛选和疗效突破,其通过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Nectin-4等靶点,精准实现定向递送负载的细胞毒性药物。因此,ADC药物通过精准的靶点选择,实现了对治疗人群及肿瘤特异性的筛选。 同时,ADC药物可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抗原释放,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显示出良好的治疗作用。在ADC单药已取得疗效的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进一步显著提高了总体治疗效率,从而形成了当前LA/mUC中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优异的客观缓解率及生存获益翻倍的卓越数据。这一成功既源于药物体系的创新升级,也得益于联合策略带来的治疗理念革新。 ADC药物已成为UC领域主流研究方向,其应用范围已从转移性尿路上皮癌逐渐扩展至围术期治疗,包括在术前新辅助及术后辅助治疗中应用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有望获得高病理缓解率,实现器官功能保留及生活质量改善,同时提升长期生存获益。例如,维恩妥尤单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新辅助及辅助治疗领域的EV-303及EV-304等III期研究正在积极推进。其中,EV-303研究聚焦于顺铂不耐受或拒绝含顺铂化疗的MIBC患者,首次期中分析中,无事件生存期(EFS)、OS均达到阳性结果,与单独手术相比具有显著临床意义,详细数据将在2025年ESMO大会上公布,期待能够进一步满足更多患者的未竟之需。未来,以维恩妥尤单抗等ADC药物为基础联合免疫治疗,将成为UC领域从围术期到晚期全程管理的核心策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疗效提升与生存改善。 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一线地位稳固,后线策略探索多元并行 Q3随着新药物、新方案的不断升级迭代,晚期UC如何排兵布阵,优选最佳方案成为临床热点话题。请您谈谈当前如何为UC患者制定最佳的全程管理策略?崔传亮教授:随着近年来循证医学证据的持续更新,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格局不断开拓,传统化疗、免疫治疗、ADC药物及小分子靶向等共同构成了临床管理的多线体系。当前,国内外主流指南一致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列为推荐的一线方案,但含铂方案仍可作为因治疗禁忌或经济因素无法应用维恩妥尤单抗方案患者的替代选择。 随着一线方案落定,二线及后线治疗出现空白,缺乏相应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目前,现有证据倾向于将吉西他滨+含铂双药方案从一线撤至二线应用,国外回顾性研究显示,对于维恩妥尤单抗联合经治人群,重新引入含铂双药方案,仍可取得40%~50%的有效率,故该方案现阶段仍可视为二线的重要临床选择。 另一方面,鉴于ADC靶点多样且载荷机制各异,后线探索正围绕“靶点切换”与“新型联合方案”等方向展开。首先,转换ADC治疗靶点是一种具有临床潜力的治疗思路,以Nectin-4ADC耐药为例,后续可序贯其他靶点或不同载荷的ADC药物,但实际疗效与适用人群仍需通过更多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在新型联合方案方面,两种不同靶点ADC或双特异性抗体+ADC等联合方案正在探索当中,预期将进一步丰富尿路上皮癌领域的联合治疗模式。 综上,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确立为一线标准治疗后,二线及后线治疗已进入多元并行探索的阶段,未来随着EV-303、EV304等更多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有望逐步建立更加清晰的分层治疗路径,为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个体化的全程管理方案。 结语 2025版《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升级为一线治疗I级推荐,标志着我国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疗迈入新阶段。EV-302研究的卓越数据,证实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缓解率方面的显著优势,尤其在亚洲亚组中mPFS、mOS在数值上表现更为突出。未来,ADC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有望在尿路上皮癌的围手术期及晚期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个体化的全程管理方案,助力更多患者迈向无瘤长生存时代。 参考文献:[1]PowlesT,etal.EV-302TrialInvestigators.EnfortumabVedotinandPembrolizumabinUntreatedAdvancedUrothelialCancer.NEnglJMed.2024Mar7;390(10):875-888.[2]PowlesTB,etal.Enfortumabvedotinpluspembrolizumabinuntreatedlocallyadvancedormetastaticurothelialcarcinoma:2.5-yearmedianfollow-upofthephaseIIIEV-302/KEYNOTE-A39trial.AnnOncol.2025Jun1:S0923-7534(25)00762-8.[3]vanderHeijdenMS,etal.ExploratorysubgroupanalysesofEV-302:aphaseIIIglobalstudytoevaluateenfortumabvedotinincombinationwithpembrolizumabversuschemotherapyinpreviouslyuntreatedlocallyadvancedormetastaticurothelialcarcinoma.ESMOOpen.2025Aug;10(8):105544.[4]LiJR,etal.Presentation#585.Presentedat:the22ndUrologicalAssociationofAsiaCongress;August14-17,2025.

    2025-10-15
  • “高博健康”微信小程序新增“异地医保支付”,跨省就医一键搞定!

    2025年年初,北京高博医院官方小程序“高博健康”顺利接入北京医保系统,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功能,北京医保患者可以直接在线门诊缴费。近日,“高博健康”医保移动支付功能新增“异地医保支付”方式,患者支付更便捷。 特别提醒:使用医保移动支付的前提是,北京参保患者请提前一天选“北京高博医院”为您的定点医院;异地参保患者请提前进行异地就医备案。 一、预约挂号 1、在微信小程序搜索“高博健康”,点击进入“高博健康”小程序。   2、点击“预约挂号”,选择“北京高博医院”,选择要预约挂号的科室。  3、选择预约挂号的日期,选择上午或者下午的号源,然后确认就诊人、就诊信息等挂号信息后,点击“确认挂号”。  4、提示预约挂号成功,点击“查看详情”,然后点击“挂号缴费”进入支付界面。  5、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医保支付”或“个人自费”,下图中选择“医保支付”,点击“立即支付”进行医保移动支付,在弹出的提示框:即将打开“北京医保服务平台”小程序,点击“允许”。  支付说明: (1)医保患者支付说明:目前已支持北京医保、异地医保普通门诊的挂号、门诊费用缴费通过线上完成支付,门诊慢特病、工伤、生育等特殊就医类型的就医,请通过线下渠道办理。 (3)自费患者支付说明:自费患者在进行线上支付时,请明确选择“个人自费”选项,以便顺利完成支付流程。 6.在北京医保服务平台小程序界面,点击“下一步”,然后进行实名信息验证授权,如下图选择“你已阅读并同意”,然后点击“授权”。  7.在医保移动支付界面,点击“确认支付”,进入到选择支付方式界面,可以选择“微信支付”与“银行卡支付”。若选择“微信支付”进入到确认支付界面,个人支付部分就可以用微信支付来进行支付了。  8.在确认支付界面,可以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个人账户支付,如图选择不使用个人账户支付,点击“确认支付”,支付完成后跳转到支付结果界面,点击“返回”。  9.提示您“是否完成了支付?”点击“是”,显示挂号成功。  10.挂号成功后,按就诊日期到医院收费处、自助机打印挂号条和电子发票二维码,取挂号条到科室就诊。 二、门诊缴费 1、点击【门诊缴费】,可查看待缴费及已缴费信息,同样可以选择医保支付。  2、待缴费列表中,选择需要缴费的项目,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支付。  门诊退费:如需要门诊退费,需到线下窗口办理。  “高博健康”微信小程序不仅提升了医院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体验。未来,北京高博医院还将继续拓展在线医疗服务的功能和范围,满足患者的多元化医疗需求。

    2025-10-10
  • 全国院内首方落地高博!甲磺酸兰泽替尼片在京启用,EGFR治疗迈入双抗新时代

    全国院内首方落地高博!甲磺酸兰泽替尼片在京启用,EGFR治疗迈入双抗新时代

    2025年10月9日,北京高博医院胸部肿瘤科&肿瘤免疫治疗科主治医师秦莉莉开具甲磺酸兰泽替尼片(利珂®)的全国首个院内处方,将这一第三代EGFR-TKI与此前已完成全国院内首方的埃万妥单抗联合使用,为一名EGFR19外显子缺失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全新治疗希望。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一线治疗正式迈入“双抗+TKI”协同治疗的新时代,也彰显了北京高博医院在创新药临床转化领域的领先地位。 秦莉莉为患者开医嘱 精准破局:绝境中的治疗新选择 此次接受治疗的患者于两年前完成肺癌手术,近期复查时发现疾病进展并伴随多发转移,传统治疗方案面临耐药困境。患者携带EGFR19外显子缺失这一经典突变类型,但术后转移意味着需要更强效且持久的治疗方案。北京高博医院胸部肿瘤科&肿瘤免疫治疗科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结合患者临床特征与基因检测结果,最终确定采用兰泽替尼联合埃万妥单抗的“双靶”治疗方案。 这一方案的落地并非偶然。据了解,埃万妥单抗已于2025年5月在我院完成全国首个院内处方,短短5个月后兰泽替尼首方紧随而至,“高博速度”的背后是医院完善的创新药引进机制与成熟的临床应用体系。 甲磺酸兰泽替尼(利珂®)全国院内首方 数据佐证:改写生存极限的联合疗法 “兰泽替尼联合埃万妥单抗方案的获批,是基于III期MARIPOSA研究的重磅突破。” 北京高博医院胸部肿瘤科&肿瘤免疫治疗科副主任王沙沙指出,该方案为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建立了全新治疗标准。 王沙沙与患者交流 临床数据显示,这一联合疗法展现出以下核心优势: 生存获益创纪录:作为亚洲人群中实现总生存期(OS)显著获益的一线方案,其中位OS较传统标准治疗药物预计延长超12个月,有望达到57.7个月,意味着患者有机会实现近5年的长期生存。治疗37.8个月时,联合治疗组仍有56%的患者存活,较传统标准治疗药物组高出12个百分点。 多维度疗效提升:不仅完全缓解率较单药治疗翻倍,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也显著延长至23.7个月,在亚洲亚组中更达到27.5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5%。 科研引领:高博实力加速创新落地 此次全国院内首方的顺利落地,再度印证了北京高博医院作为研究型医院的深厚积淀。从埃万妥单抗到兰泽替尼的快速落地,从罕见病药物到广谱抗肿瘤新药的持续引进,北京高博医院正以实际行动让创新药更快惠及患者,践行“患者需求至上”的理念。 未来医院将继续依托临床科研优势,推动更多突破性疗法转化落地,为肿瘤患者带来更长生存与更好生活质量。

    2025-10-10
  • CSCO 2025丨李娟教授:晚期肾癌患者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中肾损伤的评估与管理策略

    CSCO 2025丨李娟教授:晚期肾癌患者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中肾损伤的评估与管理策略

    编者按:随着靶向联合免疫治疗(靶免治疗)成为晚期肾癌的标准疗法,其相关的肾毒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治疗安全性与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临床挑战。在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CSCO)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李娟教授代表团队报告了其关于这一议题的重要研究成果。为此,《肿瘤瞭望》特邀李娟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旨在从临床特征、潜在机制到系统化管理策略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晚期肾癌靶免治疗中的肾损伤问题,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李娟教授专访 Q1《肿瘤瞭望》:靶免联合已成为晚期肾癌的标准治疗,但其相关的肾损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在您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观察中,这类肾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是什么?其发生率和对治疗的影响有多大? 李娟教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泌尿肿瘤内科医生,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每天都会面对众多晚期肾癌患者。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指南,均将靶免联合治疗作为晚期肾癌的主流策略,标志着我们已进入靶免治疗的时代。 在临床工作中,肾损伤的评估与用药管理确实是一个常见且复杂的问题。许多晚期肾癌患者曾接受过肾脏手术,而肾损伤的原因通常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其中,肾性因素中抗肿瘤药物所致损伤占相当比例。因此,这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肾损伤的风险高于其他实体瘤患者。 具体而言,若患者接受单靶治疗,其相关肾损伤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球损害,临床多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若接受单免疫治疗,则相关肾损伤病理改变更多表现为间质性肾炎,临床可引发急性肾损伤。而靶免联合治疗所带来的肾损伤,并非上述两种不良反应的简单叠加,其机制更为复杂,处理难度也更大。 在临床中,肾损伤可表现为多种形式。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仅出现乏力或一般不适,检查时才发现肌酐升高,属于无症状性肾功能异常;另有部分患者出现典型表现如高血压、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损伤;少数患者可发生严重急性肾损伤,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这些都要求我们在临床中密切观察、及时诊断,并相应调整治疗策略。 Q2《肿瘤瞭望》:导致这种肾损伤的潜在机制是什么?在临床中,应如何与其他原因(如肿瘤本身、脱水、造影剂等)导致的急性肾损伤进行鉴别诊断? 李娟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临床问题。如之前所述,肾损伤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肾前性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等可导致肌酐升高;肾性因素则涉及肾单位损失,如手术切除、肿瘤侵犯或药物毒性等;肾后性多为梗阻性问题,如肿瘤压迫输尿管导致排尿不畅。 在鉴别诊断时,需从诱因入手,通过详细问诊了解患者近期的一般状况、尿量变化、是否使用肾毒性药物等。相关实验室检查也非常关键,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和尿常规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肾损伤的类型和原因。 此外,我们还需鉴别是否为肿瘤本身、脱水、造影剂或其他因素所致肾损伤。有时可采用诊断性治疗策略,例如若怀疑是免疫相关肾损伤,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肌酐可迅速下降,则支持该诊断。当然,肾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但在临床实践中,因患者接受度较低,其应用并不普遍。因此,多数情况下我们仍依靠综合评估和诊断性治疗来进行判别。 Q3《肿瘤瞭望》:一旦发生肾损伤,您建议采取怎样的系统化管理策略?您在本次大会上分享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的临床启示? 李娟教授:我代表团队在本次CSCO年会上报告了一项关于晚期肾癌靶免治疗期间肾损伤分析与管理的回顾性研究。该研究基于国内首个在晚期肾癌领域开展的靶免联合大型随机对照Ⅲ期RENOTORCH研究中200余例患者的资料,发现其中有57例出现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1级及以上的肌酐升高。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肾功能可恢复正常,约60%的患者能够继续原方案治疗。仅3例患者出现较为严重肾损伤,经激素治疗后2例患者肌酐恢复至基线或1级水平,并在继续治疗过程中维持在安全范围内,获得了长期生存。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观察到,晚期肾癌靶免治疗相关肾损伤的成因需个体化分析:有些以靶向药物为主,有些以免疫相关为主,亦有部分为两者协同所致的难治性损伤。值得关注的是,发生肾损伤的患者似乎具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但在总生存(OS)方面差异未达显著性,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未来需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总体而言,由于疾病特点,晚期肾癌患者在接受靶免治疗时肾损伤风险高于其他实体瘤,且处理更为复杂。我们应贯彻全程管理理念,从治疗前全面评估、与患者充分沟通,到治疗中定期监测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力求早发现、早处理。多数患者经及时干预后,预后良好,可继续抗肿瘤治疗。 少数患者若发生3级及以上肾损伤,需暂停抗肿瘤治疗并积极对症处理。若肌酐水平恢复,可尝试重新用药;若无法恢复,则需永久停药并更换方案,以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生存,这也是我们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 ioncology

    2025-9-26
  • 1
  • 2
  • 3
  • 4
  • 5
  • 6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