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开刀的脑部“磁波刀”成功治愈10年晚期帕金森患者
“十年的震颤让我的生活陷入绝望,儿子替我选择了北京高博医院团队,术后震颤消失,让我对晚年生活重燃信心!谢谢你们!”近日,北京高博医院又成功完成一例73岁十年帕金森患者的脑部”磁波刀“手术,术后患者左手震颤消失,无不良反应,各项测评结果显示确切改善。特发性震颤10年,生活已陷入绝望患者张先生今年73岁,被确诊患有特发性震颤合并帕金森症至今已10年。发病之初右腿轻微震颤,情绪激动时震颤会加重,日常行走时震颤不明显,自己还能控制住,虽然当地医院诊断“特发性震颤”,但张先生感觉生活能自理,并未服药治疗。随着时间推移,张先生的震颤从右腿发展到左胳膊也开始震颤,并逐年加重,张先生开始服用药物治疗,服药期间右腿震颤症状有所缓解。随着病程的进展加重,服药效果不佳,张先生的震颤幅度日益加大,胳膊不受控的抖动不停,生活自理已成问题。自此,张先生变得闷闷不乐,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不见人。家人担心张先生的身心健康,2023年带张先生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被诊断为“帕金森病”,此时的张先生病程已发展到震颤严重、行动迟缓,服药已无效。陷入绝境的张先生,在患友群了解到无创脑部“磁波刀”治疗对于改善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见效快,安全无创,无植入不用开刀。张先生起初是不太相信的,但患友讲述了自己的治疗经过,分享了治疗前后对比视频,张先生瞬间重拾治疗信心,第二天就和家人来到北京高博医院寻求脑部“磁波刀”治疗。脑部“磁波刀”助力精准治疗北京高博医院专家团队用完整的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评估检测方法,对张先生进行了步态平衡检测、嗅觉检查、量表测评等标准化术前评估,张先生身体各项指标满足脑部“磁波刀”治疗标准。磁波刀治疗前,著名功能神经外科帕金森病治疗专家、高博医疗集团功能神经外科顾问凌至培教授、北京高博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影像科、康复科专家团队进行术前讨论,包括治疗前患者准备、治疗计划制定、靶点验证、热消融治疗和效果评估。磁波刀治疗过程中,首先应用低能量超声波将焦点定位到初始治疗靶点,然后神经外科专家团队测评张先生反应进行实时评估,包括震颤缓解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将聚焦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相融合,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精准定位至治疗靶点,逐渐提高超声能量使其产生高度精确和可控的消融灶以达到治疗目的。经过2个小时的通力合作,手术顺利完成。张先生的左手震颤消失,肌肉僵硬也得到了部分缓解,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术后,张先生进行了包括画图、倒水、指鼻实验等一系列专业测评,与术前相比,各项测评结果确切改善。术后康复团队对张先生定制了个性化训练方案,帮助张先生术后整体改善,早日回归幸福生活,安享晚年。“磁波刀”开创脑部治疗“新里程碑”神经外科专家于新主任说:“磁波刀”虽然名为刀,但却不开刀,它结合磁共振的实时成像和实时测温,可以发射1千多束的超声波,精准聚焦脑部靶点,使脑内局部产生热量,让紊乱细胞的活动平静下来,回归正常。相较于其他手术,“磁波刀”手术治疗过程无辐射、无需开颅、无需植入、高效安全。2021年2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其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或以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经颅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已被纳入《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作为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的手术治疗方法之一。视频来源:复星医视特医疗科技(江苏徐州)有限责公司脑部“磁波刀”作为一项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成熟的创新技术,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患友们提供了一种无需开刀的革新性治疗方式。北京高博医院作为全国第七家引入磁波刀治疗的医院,将为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磁波刀治疗就诊指南1、诊前准备为方便就诊,建议提前整理好描述病情的资料,便于医生沟通及诊断,使就诊更加顺利。参考以下内容,并用纸质记录下来。①记录病情发展的经过以及现有症状。震颤如何出现的?(如:突然出现、逐渐出现等)症状最早出现的部位以及发展趋势?休息时和运动时的“震颤”症状是否不同?震颤症状通常持续多长时间?是否受压力、酒精等因素影响?②是否采用相应的治疗或措施来缓解震颤症状?如果有,建议全部列出。③介绍一下家族病史。亲属中是否有人患有震颤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④震颤对日常生活以及心理方面造成的影响。⑤其他希望向医生提问并了解的问题。2、预约挂号北京高博医院已开展脑部“磁波刀”用于临床治疗特发性震颤或帕金森病。磁波刀手术是一种无创的手术方式,有着无需开颅、没有植入物、风险小、术后恢复较快等优势。就诊请预约神经外科门诊,预约挂号有三种方式:①电话预约:400-696-2000②小程序预约:扫码进入“高博健康”小程序③微信预约:扫码添加官方客服微信3、就诊带齐资料(包括个人医保卡、过往就医记录或近期检查报告等),于预约看诊当天提前来到医院就诊,如有不明白的,请添加小助手微信咨询。未来,北京高博医院将继续在脑科学领域发力,积极与协会专家学者深入沟通,密切配合专家团队的临床研究工作,共同在“磁波刀”等创新技术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发挥研究型医院及临床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优势,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持续耕耘探索,为广大疑难重症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和希望,为中国脑科学领域技术创新及临床研究工作提供助力。
2024-7-5国际期刊发文丨克晓燕、胡凯主任团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AR-T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与安全性:一项单臂临床研究
当前,对于二线治疗或挽救治疗后获得缓解的难治/复发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rB-NHL)患者而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和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均已被用作巩固治疗手段。然而,不同病理亚型、不同缓解状态的患者从ASCT或CAR-T中的获益可能不同,且仍存在复发风险。将ASCT的抗肿瘤作用和CAR-T细胞的特异性靶向能力联合起来,有望协同提升治愈率,并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近日,北京高博医院克晓燕、胡凯主任团队于Frontiersinimmunology期刊发文,李丹阳为第一作者。通过一项回顾性单臂研究评估了r/rB-NHL患者接受ASCT联合CAR-T治疗的临床结果,证实了序贯ASCT和CAR-T细胞输注治疗对多种r/rB-NHL亚型均有效,可为患者带来显著的长期生存获益。 研究摘要 目的:探讨序贯ASCT和CAR-T细胞输注治疗r/rB-NHL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研究纳入了2019年10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接受序贯ASCT和CAR-T细胞输注的47例r/rB-NHL患者。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8岁(范围:16~69岁)。59.6%(n=28)的患者为男性。该队列中r/rB-NHL的病理亚型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原发性纵隔淋巴瘤(PML)、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伴有MYC和/或BCL2/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在移植前,所有患者经评估均为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状态。 联合治疗方案概述于图1。所有患者行ASCT前均接受高剂量化疗,并根据病理亚型接受相应的预处理方案。CD34+造血干细胞的剂量范围为(0.4~9.5)×106/kg,CAR-T细胞的剂量范围为(0.4~7.5)×106/kg。ASCT和CAR-T细胞输注之间的间隔期为0天(n=2)、1天(n=25)或2天(n=20)。 图1:序贯ASCT和CAR-T治疗r/rB-NHL的全流程 结果:截至2024年10月15日,从行ASCT开始到数据截止日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8.3个月。CAR-T水平于输注后中位时间11天(范围:6-60天)时在外周血中达到峰值,中位持续时间21天(范围:4-90天)。CAR-T细胞最大扩增的中位峰值为55.15×106细胞/L(范围:0.127×106细胞/L-1970×106细胞/L)。此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天(范围:10-62天)和15天(范围:15-52天)。 所有患者对移植前的治疗均产生应答,CR为72%,PR为28%。此后,85.42%、79.17%和72.92%的患者在联合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时产生持续应答(图3)。图2:接受ASCT和CAR-T细胞联合治疗前、3个月、6个月、9个月后的应答率 本研究中,患者在1年、2年和3年的PFS率分别为76.596%(95%CI61.737%~86.295%)、72.321%(95%CI57.028%~82.964%)和64.664%(95%CI47.228%~77.619%),1年、2年和3年的OS率分别为91.489%(95%CI78.893%~96.717%)、73.86%(95%CI58.453%~84.284%),和66.04%(95%CI48.311%~78.928%) 。图3:总PFS(图A);总OS(图B) 安全性方面,43例(91.49%)患者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26例(55.32%)、7例(14.89%)和1例(2.13%)患者分别出现1级、3级和4级CRS;2例患者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包括1例1级和1例4级。 结论:本研究表明,序贯ASCT和CAR-T细胞输注治疗能够显著增加r/rB-NHL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且与单一的治疗相比,并未观察到明显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增加。此外,由于本研究纳入了联合治疗前获得CR/PR的不同病理亚型的B-NHL患者,并对患者进行了更长时间的随访,因此,结果更加可靠,为r/rB-NHL患者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新策略。 专家简介
2025-3-14科济药业通用型CAR-T产品在北京高博医院完成首例自免患者给药
2025年2月28日,科济药业靶向CD19/CD20的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候选产品KJ-C2219,已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中于北京高博医院完成首例以临床方案中起始剂量输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受试者给药,潘静教授担任北京高博医院该临床试验PI。 KJ-C2219是基于科济药业THANK-uPlus™平台开发的一款创新CAR-T细胞治疗产品。潘静教授及其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的技术能力,成功完成了首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受试者的给药,标志着KJ-C22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领域的探索迈出了关键一步。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存在局限性,患者亟需创新治疗手段。CAR-T细胞疗法作为一种前沿技术,近年来在血液肿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KJ-C2219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北京高博医院潘静教授表示:“此次成功完成首例患者给药,是团队协作和专业能力的体现。我们非常感谢科济药业对医院和团队的信任与支持,也期待KJ-C2219在后续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科济药业对北京高博医院潘静教授团队的专业性和高效执行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待双方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继续紧密合作,共同推动CAR-T细胞疗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目前,KJ-C2219在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包括针对B细胞肿瘤的IIT以及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硬化症的IIT。北京高博医院将继续积极参与相关研究,为推动细胞治疗技术的创新和临床应用贡献力量。 专家介绍
2025-3-14抓住早期信号,别让糖尿病“偷走”你的健康!听听专家如何说
出诊公告 著名内分泌科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教授,将于2月19日在北京高博医院进行出诊。有就诊需求的患者,可以通过“高博健康小程序”进行预约挂号,以确保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医疗服务。 根据《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告,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18亿,占全球患者总数的22%[1]。自1980年以来,患病率从不足1%飙升至2018年的12.4%,相当于每10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这与我们经济飞速增长密切相关GDP增长与糖尿病患病率呈正相关,超重/肥胖人群占比从2004年的22.7%激增至2018年的40.9%,成为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主要推手。 1978年至2022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趋势 关注早期症状:别让“无声杀手”悄然逼近 糖尿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以下信号需警惕:三多一少:多饮、多尿,高血糖导致肾脏过滤压力增大,频繁排尿引发口渴。多食但体重下降,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血糖,转而分解脂肪和肌肉供能。疲劳与餐后晚期低血糖:胰岛素分泌延迟导致餐后数小时出现头晕、手抖。视力模糊:血糖波动影响晶状体屈光度,短期视力变化可能逆转。皮肤瘙痒与反复感染:高血糖破坏皮肤屏障,增加细菌/真菌感染风险。肢体麻木:高血糖损伤末梢神经,引发手脚麻木或刺痛。 图片来源:pixabay 专家提醒:北京高博医院内分泌科郭晓蕙教授指出,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通过体检偶然发现病情,定期筛查至关重要。 危害:不仅是血糖失控,更是全身危机 糖尿病的危害远不止于血糖升高,其危害远超想象。糖尿病一旦触发,其并发症就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接踵而至。这些并发症不仅仅局限于影响某一个器官,而是可能波及全身各个部位,从心脏、肾脏、眼睛到脚趾,无一不可能受到侵害。死亡风险翻倍: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主要死因包括心血管疾病(占首位)、癌症和酮症酸中毒。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易患冠心病,且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时预后较差。 图片来源:pixabay 外周血管病变:当下肢血液供应受阻发展为糖尿病足,严重时需要截肢。 肾脏病变:早期患者无明显不适,后逐渐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晚期可因肾功能衰竭而需血液透析治疗。眼部病变:主要损害视网膜,可能导致视力模糊,甚至失明。 科学干预,降低发病风险 糖尿病并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疾病,它的并发症展示了这种疾病的真正危险性。但通过科学干预可降低患病风险。内分泌科专家建议: 01生活方式干预——最有效的“疫苗” 饮食:减少精制碳水与饱和脂肪,增加全谷物、蔬菜和优质蛋白(如鱼肉、豆类)。运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如快走、游泳等,不仅可以控制体重,还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体重管理:超重者减重5%-7%,BMI控制在24以下。熬夜与压力:夜间升血糖激素(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持续分泌,加速胰岛功能衰竭,所以规律作息很重要。 图片来源:pixabay 02筛查与监测 高危人群:BMI>23、有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者应每年检测血糖。35岁以上普通人群: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每三年筛查一次。 北京高博医院内分泌科郭晓蕙教授指出:“糖尿病防控需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早期识别症状、规范生活方式、定期筛查,是打破糖尿病发病隐匿的关键。” 糖尿病不是终点,而是健康生活的起点。从今天起,关注身体信号,用行动守护血糖防线! 参考文献:[1]XuY,LuJ,LiM,etal.DiabetesinChinapart1:epidemiologyandriskfactors[J].TheLancetPublicHealth,2024.
2025-2-21EBMT 2025丨克晓燕、胡凯教授团队供者来源CD7 CAR-T治疗异基因移植术后复发T-ALL/LBL的研究成果
随着CAR-T疗法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逐渐得到公认,已有多项研究将其聚焦于难治/复发T-ALL/LBL患者。众所周知,异基因移植术后复发的T-ALL/LBL患者,无有效治疗方案,预后极差。目前有应用供者来源的CD7CAR-T治疗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结果,针对异基因移植术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及生存率如何,均鲜有报道。 近日,北京高博医院克晓燕胡凯教授团队杨帆医生将团队近期的研究“Efficacyandtoxicityofdonor-derivedchimericCD7antigenreceptorT-celltherapyinpatientswithT-celllymphomawhorelapseafterallogeneictransplantation”投稿在51stAnnualMeetingoftheEBMT(第51届欧洲移植年会)得到专家团队的一致认可,将代表团队做大会发言。 亮点 拔除“异基因移植术后复发T-ALL/LBL”治疗的痛点克晓燕教授谈到,异基因移植术后复发的T-ALL/LBL,需要行二次异基因移植。但二次移植前如无法达到缓解,移植后复发率高,预后极差。可是,这么多年来“尚无有效的诱导缓解方案”是治疗的“痛点”,大家都在苦苦寻找,希望有所突破。 克晓燕胡凯教授团队近年来在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应用供者来源的CD7CAR-T细胞治疗作为异基因移植术后复发T-ALL/LBL桥接减瘤方案,在安全性可控的情况下,短期内获得了很好的疗效。在17名患者中,16名达到完全缓解,包括4名中枢侵犯和5名结外大包块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为94.1%,疗效显著。大家都对于CART治疗后的CRS反应非常关注,我们的研究中只有2名患者合并有3级CRS,无ICANS发生;2名患者出现肠道IV度GVHD,均得到有效控制,无CRS及GVHD相关的死亡。供者来源CD7CAR-T治疗可作为异基因移植术后复发T-ALL/LBL的有效诱导缓解方案。 克服“供者CD7CAR-T”治疗的难点供者CD7CAR-T细胞治疗有一个难点,由于T淋巴细胞自身表达供者CD7抗原,供者CD7CAR-T细胞体外培养时容易出现“自杀现象”,这样就无法保证足够数量的CART细胞用于治疗,可能CAR-T无法扩增,治疗失败。 杨帆医生说:我们实验室使用了特殊技术来减少供者CD7在CAR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减少了供者CD7-CART细胞介导的自相残杀。我们的研究中,应用常规剂量FC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30mg/m2,环磷酰胺300mg/m2),所有体内均检测到供者来源CD7CAR-T细胞的扩增。 由“供者CD7CAR-T”细胞治疗引发的思考虽然我们观察到很好的疗效,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杨帆医生谈到,患者回输供者CD7CAR-T细胞后,可观察到供者CD7+淋巴细胞在三周后均消失,最长一名患者CAR-T后随访到32个月(未行二次移植),仍未观察到供者CD7+的T细胞亚群恢复。 与此同时,可观察到供者CD7-的T淋巴细胞重建,这样的免疫重建与供者CD7+T淋巴细胞从功能上有无不同?目前此类研究甚少;团队与航空航天大学于健教授团队深入合作,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及基因富集分析来探索GSEA(GeneSetEnrichmentAnalysis),进一步探索了供者CD7CAR-T治疗后的各细胞亚群的特点及免疫功能重建问题,其重要研究结果在ClinicalCancerResearch杂志发表,题为“Single-celltranscriptomicsrevealsimmunereconstitutioninR/RT-ALL/LBLpatientswithdonor-derivedCD7CAR-Ttherap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735547/DOI:10.1158/1078-0432.CCR-22-2924),为血液肿瘤专业领域的研究学者们在供者CD7CAR-T治疗的基础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除了免疫重建问题外,我们也观察到16(94.1%)名患者在供者CD7CAR-T治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血液学毒性,其中5/16(31.3%)名患者为持续至少一个月的长期细胞减少症,继发感染多见。中位随访8.16个月(95%CI:2.3-30.5)。在达到CR的患者中,6/16(37.5%)存活,其中5/6(83.3%)无病生存,1/6(16.7%)疾病复发。11名死亡患者中,7名死于复发,4名死于感染。5/17(29.4%)患者接受了来自不同供体的二次异基因移植,其中2/5(40%)无病生存,1/5(20%)复发,2/5(40%)复发后死亡。 综上所述,胡凯教授谈到,团队的前期初步研究显示供者CD7CAR-T细胞治疗技术可能是异基因移植术后复发T-ALL/LBL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供者CD7CAR-T的安全性可控,短期疗效优异。但后期疾病复发及感染仍是影响患者生存最重要的并发症。怎样提高生存率是后期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已开展了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期待能在不断探索中寻找到更适合的有效治疗方式,挽救更多的患者,让大家恢复健康,拥抱新的生活。 内容来源:血液时讯 专家简介
2025-2-21“腰穿”不可怕!神经外科于新主任带你科学认识腰椎穿刺术
提到“腰椎穿刺术”(简称“腰穿”),许多人会联想到“抽脊髓”“瘫痪风险”等字眼,认为放出脑脊液会损伤“元气”,从而产生强烈恐惧。北京高博医院神经外科于新主任指出,这种误解源于对腰穿技术的不了解。事实上,腰穿是一项安全且成熟的临床操作,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 腰椎穿刺抽的到底是什么? 腰椎穿刺抽的“水”,不是脊髓、不是骨髓,而是脑脊液。脑脊液充满于我们的大脑和脊椎椎管中,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由大脑产生,然后自行吸收,起到保护脑组织、维持颅内压、调节代谢的作用。 腰穿到底“穿”哪里?安全吗? 腰穿并非直接穿刺脊髓,而是通过腰椎间隙进入蛛网膜下腔,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测或治疗。人体的脊髓在成年人一般终止于第1-2腰椎水平,而腰穿通常选择第3-4或4-5腰椎间隙进行,此处仅有马尾神经漂浮于脑脊液中,操作时几乎不会损伤脊髓。 脑脊液主要由脉络丛产生,每分钟约产生0.3~0.5ml,每日约400~500ml,成年人颅腔与椎管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总量约为100~160ml。穿刺仅需抽取少量(通常2-5毫升),不会影响健康。图片来源:网络 腰穿的两大核心作用 诊断金标准颅内压测定:通过腰穿,可以得到颅内压力的准确数据,对判断是否存在高颅压力或低颅压力有决定性作用。 疾病诊断:通过腰穿获得的脑脊液标本通过化验检查可以助于疾病的诊断,可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尤其在白血病患者中,腰穿是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受癌细胞侵犯的关键手段。 治疗新途径腰穿可直接向蛛网膜下腔注射药物,例如化疗药物鞘内注射用于治疗脑膜白血病,或通过释放血性脑脊液加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康复。图片来源:pixabay 规范操作下,风险可控 腰穿是神经内科的一项常规检查之一,通常在病房床旁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患者始终清醒,可以正常交流,所以基本上所有患者都可以耐受。 但它也可能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低颅压性头痛,表现为站立时头痛加重、平卧后缓解,通常通过术后平卧、补液即可恢复。其他罕见风险包括感染或局部出血,但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术前评估可有效规避。 专家观点:科学看待腰穿的必要性 北京高博神经外科于新主任强调,腰穿是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要武器”,其风险远低于疾病本身延误诊治的后果。专家提醒,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操作目的与风险,消除不必要的恐惧。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规范操作的腰穿已成为一项安全、高效的常规检查。 专家简介
2025-2-21陆明专栏 | 2025年神经内分泌肿瘤值得关注的新药进展
尽管全球抗肿瘤新药研发进展迅速,但主要集中在发病率较高的肿瘤类型,如肺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等。对于发病率较低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研发机构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国内专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专业医生正积极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使得一些药物开始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试验中得到应用。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陆明,在1月16日的直播活动中,向广大患友详尽分享了2025年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值得期待的新药进展。这场直播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的前沿动态,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与选择。以下,我们基于陆明主任的直播分享,整理成文,以供大家参考了解。 本文信息量大,建议您转发并收藏,方便日后随时回顾与查阅。 一、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现状 神经内分泌瘤(NET) 对于起源于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anNET),我们有多种治疗选择,包括奥曲肽、兰瑞肽、依维莫司、舒尼替尼等。此外,索凡替尼、卡培他滨、替莫唑胺以及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起源于肺的神经内分泌瘤(LungNET),可用的药物就很少了。 神经内分泌癌(NEC) 神经内分泌癌(NEC)的治疗选择更为有限,对于NEC,CACA指南推荐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一线方案包括依托泊苷+顺铂(EP)、依托泊苷+卡铂(EC)以及伊立替康+顺铂(IP)。 二、神经内分泌肿瘤新药进展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多种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其应用情况较为复杂。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瘤和分化较差的神经内分泌癌。在这两类肿瘤中,免疫治疗并不是常规推荐的治疗方式。这是因为单药免疫治疗的有效率通常不到5%,即使联合使用两种免疫药物(双免疫治疗),有效率也仅在10%左右。 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免疫治疗可能对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有益。例如,在一些分化较好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使用单药免疫治疗后,肿瘤出现了明显的退缩,甚至有患者通过单药治疗控制了肿瘤两年以上。但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将这些人群挑出来,目前我们基于既往临床研究的结果,尝试使用新的PD-L1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来筛选人群。 对于非肺来源的神经内分泌癌,尽管已有一些免疫治疗药物(如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上市,但由于单药治疗的有效率较低,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各种联合治疗方案。尽管在小细胞肺癌中,联合免疫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于非肺来源神经内分泌癌,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其作为常规治疗。因此,免疫治疗尚未被广泛推荐用于神经内分泌癌的治疗。 靶向药:LBL-024(PD-L1/4-1BB) LBL-024是一种双特异性抗体,通过靶向PD-L1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通路,并有效将4-1BB共刺激定位于肿瘤微环境,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在非肺来源的神经内分泌癌单药治疗中,LBL-024显示出33.3%的客观缓解率(ORR)和51.1%的疾病控制率(DCR),远高于现有的二线治疗方案,该药物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孤儿药认定,目前正在开展注册试验和一线联合EP的临床试验。 DLL3靶点药物 DLL3是近些年神经内分癌领域研发的一个热门靶点,表达于约80%的小细胞肺癌和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正常组织几乎不表达。针对DLL3的药物研发正在积极进行中,包括BI764532、HPN328和塔拉妥单抗等。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疾病控制率。 首先是HPN328,这是一种国外正在研发的药物,它在联合CD3的情况下还加了一个抗白蛋白,能增加其半衰期。HPN328在小细胞肺癌的有效剂量组能达到39%的客观缓解率,而在其他肿瘤中也能达到46%的客观缓解率。 此外,还有塔拉妥单抗(Tarlatamab)是美国安进公司研发的一种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BiTE)抗体,靶向DLL3和CD3。该药物在一期的小细胞肺癌中的ORR能达到23.4%,DCR是51%。二期临床试验中,最终选择了10毫克的剂量组作为后续治疗的推荐剂量,有效率能达到30%以上。FDA于2024年5月16日批准了塔拉妥单抗用于治疗在铂类化疗后疾病进展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该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细胞因子风暴和神经毒性,可通过对症处理控制症状。 最后是BI764532,这是一种IgG样T细胞衔接性双特异性抗体,由勃林格殷格翰研发。该药物在DLL3阳性的小细胞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显示出潜力。在临床试验中,BI764532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总入组人数为150例,而在肺外来源的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入组了66例。针对肺外的神经内分泌瘤,BI764532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26%,疾病控制率(DCR)为45%这一数据表现积极。 B7-H3靶点药物 B7-H3靶点在免疫治疗领域受到关注,因为它在多种癌症中表达,特别是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目前,针对B7-H3靶点的药物研发进展迅速,包括双特异性抗体、三特异性抗体(TCE)、抗体偶联药物(ADC)和CAR-T等。 DS-7300是由日本第一三共株式会社开发的一款抗体偶联药物(ADC),它衔接了化疗药喜树碱。在临床试验中,DS-7300在2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显示出52.4%的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为12.2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SF)为5.6个月。 MHB088C,这是一种国产药物,已在北肿进行临床试验,并在小细胞肺癌中显示出61.3%的客观缓解率和93.5%的疾病控制率,这一数据优于DS-7300。预计在未来两个月内,高博医院也将开展针对肺外来源的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试验,大家可持续关注。 SEZ6靶点药物 SEZ6是一种在小细胞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表达的跨膜蛋白。 ABBV-706是一种针对SEZ6靶点的药物,目前在国外处于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已显示出对小细胞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一定的治疗潜力,其中在小细胞肺癌中的客观缓解率达到43.8%,在非肺来源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为28%。尽管ABBV-706目前还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但它在特定肿瘤类型中显示出的疗效令人鼓舞。未来,这种药物可能会成为国内外多家企业探索和开发的焦点。 Trop2和Claudin18.2靶点药物 Trop2,全称人滋养层细胞表面糖蛋白抗原2(Trophininassociatedprotein),是一种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的跨膜蛋白,尤其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数据显示,NEC(神经内分泌癌)高表达率为37.1%,NET(神经内分泌肿瘤)高表达率为15.3%,胰腺和胃的高表达率分别为50%和40%。 由于Trop2在肿瘤中的广泛表达,针对该靶点的药物研发正在积极进行中,其中Trop2-ADC药物已经上市,为高表达Trop2的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在没有其他更好治疗选择的情况下,Trop2-ADC药物可以考虑用于临床治疗。 Claudin18.2是一种紧密连接蛋白,其在胃癌和胰腺癌中的表达已被广泛研究。尽管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已有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胃和胰腺来源的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表达Claudin18.2。 综上所述,Trop2和Claudin18.2作为新兴的肿瘤治疗靶点,正在逐步展现出其在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潜力。因此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希望能开展相关临床试验,为未来治疗提供可能性。 三、积极推进,未来可期 随着新药物和治疗方案的不断涌现,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治疗前景充满希望。我们期待这些新药能够尽快完成临床试验,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关注这些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努力推动它们在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北京高博医院作为一家研究型医院,正在开展多项临床试验,积极推动新药研发进展。点击链接查看——北京高博医院临床试验汇总(2025年1月17日),如有疑问可以添加研究医生咨询。您可持续关注北京高博医院公众号,我们会及时更新最新临床试验项目信息。 专家介绍
2025-2-14膝关节疼痛,不妨先到疼痛科看一看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承担着日常行走、奔跑、跳跃等重要运动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运动量增加以及外界因素影响,膝关节疾病成为日常生活的一大困扰。面对膝关节疼痛,我们该如何应对?是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其实,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不妨先到疼痛科进行全面评估和专业指导。 膝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 膝关节疼痛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滑膜炎和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可能因年龄、运动损伤、过度使用或姿势不当等因素引发,导致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图片来源:pixabay 膝关节疼痛的预防与锻炼 人的膝关节软骨退变,在30岁以后就逐渐开始了,所以对膝关节的日常保护应及早进行,尽早干预。注意膝关节保暖:尽量穿着长裤,老年人可佩戴护膝,避免膝关节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热敷:可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膝部不适,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热敷以湿敷为好,但关节红肿时应停止热疗。图片来源:pixabay 劳逸结合:避免关节过度负重,不要久坐、久站。适当活动关节,如游泳、骑自行车,少走不平路。减轻体重:肥胖人群应节制饮食,减轻关节负担,多摄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纠正不良姿势:使用手杖、拐杖等辅助工具,减轻关节负重。 合理使用支具:如护膝带、弹性粘带等,可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疼痛科的特色治疗方法 疼痛科在治疗膝关节疼痛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多样化的特色方法,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避免或延缓手术治疗。在关节疼痛初起时,保守治疗即可达到控制症状的效果。 基础治疗 当康复训练不足以缓解症状时,可升级到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局部外用药物(如抗炎镇痛凝胶贴膏、中药贴膏等)和口服药物(如氨基葡萄糖、非甾体抗炎药等)为主。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减轻炎症,改善关节功能。当口服药物也不足以控制症状时,疼痛医生会选择更进一步的保守治疗方案。 疼痛科特色治疗 关节腔注射疗法:关节腔注射通过穿刺注入药物(如玻璃酸钠、臭氧、少量糖皮质激素等),具有润滑、抗炎、软骨修复等功能,可在短期内缓解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富血小板血浆(PRP)疗法则通过生长因子促进修复,减少复发。 图片来源:网络 膝关节周围神经阻滞及射频技术:这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段,通过射频电流热凝靶点区域神经,阻断痛觉神经纤维传导,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该技术疗效持久,可重复进行,尤其适用于中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持续的患者。 腰交感神经射频技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轻炎症,改善膝周血液循环,促进软骨修复,延缓骨关节炎进展,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减轻肿胀。 臭氧注射治疗:它能够灭活或抑制蛋白水解酶和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减轻炎症;同时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产生,刺激软骨和纤维原细胞增殖,起到软骨修复的作用;此外,通过抑制缓激肽的释放和炎性介质的合成,臭氧注射治疗还可以有效减轻疼痛。 保守治疗是膝关节疼痛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早期、症状较轻的患者,以及不适合手术或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在面对疼痛时,建议患者先到疼痛科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专家介绍
2025-2-14得了带状疱疹,靠硬扛?别等出现后遗神经痛才后悔
带状疱疹,这个名字或许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一旦被它缠上,那份刻骨铭心的疼痛足以让人终生难忘。它的疼痛,犹如烈火焚烧、针刺肌肤、利刃割体,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它在民间有诸多别称,如“蛇丹”“蜘蛛疮”“蛇盘疮”等,形象地描绘出其发病时的形态与痛苦。 得了带状疱疹别硬扛,疼痛科帮你远离后遗神经痛。图片来源:网络 带状疱疹为何这么痛? 带状疱疹的主要病理特点在于病毒“入侵”神经节,引发神经炎症和水肿,从而导致剧烈的神经痛。这种疼痛往往在皮疹出现之前就已悄然来袭,或与皮疹同时登场,表现为烧灼感、针刺感、电击痛或钝痛。对于老年和体弱患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疼痛程度可能更为剧烈,且持续时间更长,严重破坏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疼痛,不能扛! 有人认为“带状疱疹的疼痛只是暂时的,等皮疹消退,疼痛自然就会消失!” 但实际上,皮疹虽有自愈倾向,疼痛却并非如此。疼痛源于带状疱疹病毒对神经的侵害,这种伤害是持续且难以自行修复的。即使在门诊接受了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如果疼痛依旧明显,就应立即前往疼痛科寻求专业帮助。一味地拖延,等待疼痛自行缓解,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让疼痛长期困扰患者。 图片来源:pixabay 带状疱疹疼痛科怎么治? 带状疱疹的治疗旨在缓解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痛等。一旦发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尽早进行规范化的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疼痛科治疗手段丰富: 抗病毒治疗,出疹后72小时内尽早使用镇痛药物治疗,神经痛治疗用药神经药物注射治疗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脊髓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电刺激治疗鞘内药物镇痛增强免疫治疗等 远离带状疱疹,预防胜于治疗 对于带状疱疹来说,比起治疗,及早预防更加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筑牢防线,远离带状疱疹。 调整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功能 保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合理的饮食,摄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强大的能量支持;适度的运动,增强身体的代谢和免疫力。 图片来源:pixabay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然而,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却是带状疱疹的“催化剂”。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时间,让身心得到充分的舒缓,才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 接种疫苗:预防的“终极武器” 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终极武器”,它能够在我们的身体内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病毒无法轻易入侵。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来说,接种疫苗更是预防带状疱疹的关键。 图片来源:pixabay 带状疱疹虽然令人难受,但只要我们了解它、预防它、正确治疗它,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远离它!如果你不幸中招带状疱疹,建议及时到疼痛科就诊。疼痛科除了基本的药物治疗外,还有一些特色治疗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缓解疼痛、避免或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痛的发生。 专家介绍
2025-1-24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