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与骨髓瘤免疫与靶向治疗大会:从机制到临床,重塑精准治疗新格局
盛夏时节,高博医学论坛·2025高博血液学术大会于7月11-12日在京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主办、高博医疗集团承办。值此淋巴瘤治疗范式由化疗向靶向治疗深刻转型之际,大会精心策划“淋巴瘤与骨髓瘤免疫与靶向治疗大会”分会,分会由中国女医师协会主办,北京高博医院承办,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北京高博医院克晓燕教授担任主席,云集国内血液肿瘤领域权威专家,深入探讨淋巴瘤与骨髓瘤免疫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与挑战。分会的重要时刻——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专委会淋巴瘤学组成立仪式亦隆重举行,为学科协同发展搭建了关键平台,整场会议堪称一场思想激荡的高规格学术盛宴。
大会现场,由北京高博医院郭玥潞教授作为主持人宣布分会正式启动,北京高博医院胡凯教授致大会欢迎词。随后,郭玥潞教授首先邀请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克晓燕教授致欢迎辞。克晓燕教授代表靶向专委会热烈欢迎与会专家,并报告了自学组成立以来的工作总结,同时着重强调了免疫与靶向治疗在淋巴瘤与骨髓瘤领域的关键作用与广阔前景。副主任委员、党建指导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副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线上)共同发表了重要致辞。两位对靶向专委会的发展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克晓燕教授
胡凯教授
李娟教授
金洁教授
随后,会议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专委会淋巴瘤学组成立仪式,北京高博医院杨帆教授首先对各位教授莅临此次大会现场表示热烈欢迎,同时邀请线上、线下的各位专家教授共同来见证淋巴瘤学组的成立,并阐明学组三大核心使命:构建学术共享平台、赋能团队专业成长、优化临床试验协作,学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淋巴瘤学科平台化建设迈入新阶段,现场反响热烈。
杨帆教授
重磅学术报告,直击临床热点与未来方向
在紧随其后的学术报告环节中,内容精彩纷呈,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域权威专家围绕CAR-T疗法的应用进展、新药驱动下多发性骨髓瘤一线治疗模式的革新、特殊类型淋巴瘤的临床策略探索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呈现出从分子机制研究到临床精准转化的深度融合与系统思考。
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徐开林教授带来了《我国多发性骨髓瘤CAR-T治疗现状与展望》学术报告,系统梳理了当前中国在多发性骨髓瘤CAR-T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现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蕾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白庆咸教授共同主持专题报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刘爱军教授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MD中,GPRC5D×BCMA双抗联合方案能否取代单一靶点CAR-T,以及如何设计后续维持治疗方面提出讨论。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梁蓉教授(线上)就骨髓瘤早期治疗前移时,是否可直接把CAR-T作为首选,而无需再比较双抗、三抗或ADC的优劣提出探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继军教授在高危(如TP53突变或MRD持续阳性)且移植获益有限的骨髓瘤患者中,CAR-T与自体移植的先后次序及组合策略应如何抉择提出讨论。
徐开林教授
张蕾教授
白庆咸教授
刘爱军教授
王继军教授
北京高灵智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陈金雄教授在《大模型驱动医学范式的变化》专题报告中,探讨了大模型技术如何深刻改变未来医学研究与实践形态,推动"人机协作"新范式。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方美云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爱春教授共同主持专题报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付丹晖教授在AI大模型赋能血液影像与临床决策过程中,如何平衡数据隐私保护、医工协同人才培养与AI伦理责任认定这三大关键议题展开讨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冯佳教授(线上)在多中心血液肿瘤AI应用中,如何既确保敏感数据安全脱敏,又清晰界定AI算法与临床经验冲突时的责任主体展开提问。
陈金雄教授
方美云教授
刘爱春教授
冯佳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在《新药时代新诊断MM患者的一线治疗》专题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多发性骨髓瘤(MM)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后的三大里程碑进展,并聚焦当前临床实践的关键变革:四联诱导方案成新标准、自体移植(ASCT)分层管理新策略、维持治疗升级与未解难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梅教授(线上)、山西白求恩医院侯淑玲教授(线上)共同主持专题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朱宏丽教授(线上)就一线治疗中是否可直接把CD38单抗加入方案,以及高危骨髓瘤患者是否应先移植再巩固,利弊如何权衡展开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黄仲夏教授针对初诊多发软组织髓外浆细胞瘤,在真实世界中首选何种方案,以及团队在破解肿瘤微环境耐药机制上已取得哪些基础研究进展向李娟教授进行提问。
李娟教授
张梅教授
侯淑玲教授
朱宏丽教授
黄仲夏教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耀教授在《HIV相关淋巴瘤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专题报告中,证实自体移植在HIV淋巴瘤患者中安全可行(22例中国实践支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明智教授(线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秀华教授共同主持专题报告。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线上)对HIV阳性患者行自体移植时,干细胞采集设备与移植仓位是否独立专用展开提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仲凯励教授对HIV相关淋巴瘤患者T细胞缺陷下,化疗/移植阶段如何强化感染预防,以及复发难治时是否仍适合CAR-T或双抗治疗进行讨论。
刘耀教授
张明智教授
孙秀华教授
徐卫教授
仲凯励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带来的《ETP-ALL的诊断与治疗》专题报告,谈到了早期前T细胞急性淋巴白血病(ETP-ALL)的诊断、预后与革新治疗,系统梳理其免疫表型(CD7+/CD5弱/干系标记阳性)、分子特征(富集FLT3、DNMT3A、RAS通路突变)及高危临床行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周合冰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健教授共同主持专题报告。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李利红教授在提高ETP-ALL早期识别、减少误诊,并推广“三尖杉酯碱+维奈克拉”方案以提升治愈率等方面进行总结。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旖旎教授在ETP-ALL经VHAG方案高缓解后,是否沿用原方案巩固/维持、何时转为无化疗口服维持,以及移植地位是否因此动摇展开话题讨论。
金洁教授
周合冰教授
黄健教授
李利红教授
王旖旎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洁平教授在《血液系统罕见病基因大数据研究》专题报告,则展示了血液系统罕见病基因大数据研究的重要价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子芬教授、山西白求恩医院肿瘤中心张巧花教授共同主持专题报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左学兰教授对陈洁平教授罕见病基因大数据平台,如何系统解析MPN合并第二肿瘤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并启动合作方面展开话题讨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杨敏教授在少数民族罕见病独特发病谱系将催生全新机制发现展开评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海南医院姚红霞教授对依托陈洁平教授的罕见病基因大数据平台,启动海南黎族地中海贫血及其他罕见病的系统性遗传研究与合作提出展望。
陈洁平教授
高子芬教授
左学兰教授
张巧花教授
杨敏教授
姚红霞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付林教授带来了《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天坛探索》专题报告,介绍了团队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的“天坛探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邹德慧教授(线上)、山西省人民医院贺建霞教授共同主持专题报告。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冯雅青教授对同为免疫豁免区,睾丸/视网膜淋巴瘤与中枢淋巴瘤的B细胞来源及BTK抑制剂疗效差异如何,未来中枢淋巴瘤治疗走向何方向付林教授展开提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磊教授提出当前基因检测在治未病愿景与临床落地之间,仍缺统一判读标准,同时呼吁依托罕见-常见队列,可以尽快建立易感基因道预防决策的循证路径。
付林教授
邹德慧教授
贺建霞教授
冯雅青教授
田磊教授
北京高博医院杨帆教授带来《学术专题会:高效破局 皓然新生-TCE双特异性抗体为R/R B细胞淋巴瘤患者优选治疗方案》的专题报告,并从T细胞衔接器(TCE)双特异性抗体强效诱导内源性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TCE双特异性抗体强效诱导内源性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TCE双特异性抗体强效诱导内源性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三方面展开话题。北京高博医院胡凯教授担任主持。北京高博医院郭玥潞教授进行“CAR-T后难治复发B细胞淋巴瘤患者亟需新方案,我们正在借鉴杨帆老师的两项试验,探索把双抗提前至一线,以求更高缓解”总结发言。
杨帆教授
胡凯教授
郭玥潞教授
重隆重启幕,圆满收官
群智激荡,思维交锋,各位专家不仅为淋巴瘤和骨髓瘤精准诊疗体系的高质量跃升注入强劲引擎,更为构建协同创新的学术生态与锻造引领未来的学科范式奠定坚实基石,擘画出面向时代前沿的崭新图景。大会总结环节由胡凯教授登台致辞。他指出,本场分论坛以淋巴瘤与骨髓瘤的免疫-靶向治疗为主线,八位讲者从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到真实世界经验,系统呈现了CAR-T、双特异性抗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两大病种中的最新成果与落地路径;尤其ETP-ALL新方案、HIV-淋巴瘤移植经验及TCE双抗突破性数据的发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立即借鉴的范式。
会议尾声,高博医疗集团CEO郑晓宇先生、北京高博医院执行院长尚华先生、克晓燕教授,胡凯教授与北京高博医院淋巴瘤骨髓瘤科室全体共同拍摄大合照,定格这一高光时刻。镜头中洋溢的笑容,凝聚着对学科未来的坚定信心与热忱期待。
分会场合影留念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集团及院方的高度重视与倾力支持,充分彰显了对淋巴瘤与骨髓瘤学科建设的高站位、大投入与深远布局。同时,院内众多临床与研究骨干踊跃参会,从午后至日暮沉浸于学术交流,充分展现了团队锐意进取的科研热忱。
本次会议以前沿学术驱动临床变革,以平台协作凝聚创新合力,不仅为淋巴瘤与骨髓瘤精准治疗擘画了新蓝图,更以丰硕的研讨成果与昂扬的团队风貌,宣告了一场圆满成功的学术盛会!
*专家排名不分先后,按汇报出场次序排列